关于落实乡村公益性岗位做好植树护林工作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4-26 15:13 浏览次数:

各县(市、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林业保护发展中心,各功能区人力资源部、林业部门:

为充分发挥乡村公益性岗位作用,加强植树护林和森林防火工作,根据《泰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泰安市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泰政办字〔2022〕3号)要求,现就做好“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公益性岗位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岗位性质

“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设立用于协助公益造林绿化、森林保护、森林防火、封山育林等工作的辅助性乡村公益性岗位。

二、岗位职责

(一)植树护林岗位职责

1.协助宣传造林绿化、森林保护、全民义务植树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重要意义;

2.协助开展植树造林、退化林修复、封山育林等各项林业生态建设活动;

3.协助做好树木补植、培土扶正、割灌修枝等森林抚育管理工作;

4.协助做好防火灾、防病虫害、防牲畜破坏,野生动植物、古树名木保护等管护工作,发现林业有害生物、破坏森林资源等行为及时报告并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二)森林防火岗位职责

1.宣传森林防火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

2.开展日常巡护、流动巡查、观察瞭望等管护工作并做好记录,发现森林火情及时报告并进行早期扑救处置;

3.协助对进入林区人员进行宣传引导、劝阻检查、收缴火种;

4.配合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做好森林火灾的扑救工作。

三、岗位设置

(一)安置对象

主要安置脱贫享受政策人口(含防止返贫监测帮扶对象)、农村低收入人口、农村残疾人、农村大龄人员(45-65周岁)等群体。

(二)岗位数量

原则上每个县市区配备50-100名左右、每个功能区配备20-50名左右“植树护林”“森林防火”乡村公益性岗位,也可按照每500亩生态公益林配备1名护林员的标准统筹考虑乡村公益性岗位数量。荒山绿化、护林防火任务重的地方可适当增加岗位类别和数量。

(三)其他要求

1.身体健康,具备全天候野外造林绿化、巡查护林能力;

2.责任心强,植绿造绿、爱绿护绿和森林保护、森林防火意识较高;

3.熟悉业务,熟悉林业基本法律法规、岗位工作职责,知晓一定的造林绿化、林业有害生物、森林防火等林业知识。

4.爱岗敬业,能够胜任岗位职责,完成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岗位待遇

“植树护林”“森林防火”乡村公益性岗位统一实行政府补贴,按照不低于当地小时最低工资标准或月最低工资标准,依据岗位类型、劳动时间等因素确定待遇,按月发放,并应为在岗人员每年购买意外伤害商业保险。同一人员的岗位补贴期限一般不超过3年,到期后可视情适当延长。

五、日常管理

“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公益性岗位纳入各地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计划,由县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林业部门联合组织实施。日常管理由岗位所在乡镇(街道)统一负责,村(社区)参与做好需求摸排、人员组织、日常管理等工作。有条件的乡镇(街道)可以探索成立造林护林、森林防火服务队,将“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公益性岗位纳入乡镇统一管理,人员调剂使用,也可以探索通过引入社会资金建立荒山绿化公基金的办法,“一山一策”因地制宜,努力实现荒山增绿、群众增收互促共赢。各县市区、功能区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第三方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协助管理。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县市区、功能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林业部门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压实工作责任,结合目前开展的城乡公益性岗位扩容提质行动,充分发挥城乡公益性岗位人员遍布城乡、知悉地形、深处一线的优势,助力做好“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工作,积极营造绿色美丽家园。

(二)明确责任分工。各县市区、功能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林业部门要高度重视做好“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工作,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做好政策制定、人员认定、待遇兑付等工作;林业部门负责做好人员业务培训、技术指导和监督管理等工作。

(三)强化宣传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政策宣传,加大对“植树护林”“森林防火”公益性岗位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力和公众知晓度;加强典型引领,深入发掘、报道各级人社部门、林业部门在招录、聘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和先进典型,切实树立服务形象、提升服务质效。

(四)加强督导调度。各县市区、功能区要加强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定期通报工作进展情况,随时掌握岗位开发设置进展情况,及时研究存在的问题,确保活动健康发展,达到预期目的。


市人社局联系人:许电波   6718068

市林业局联系人:孟海凤   8332135

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泰安市林业局

2022年3月  日

(此件主动公开)

(联系单位:泰安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


信息来源: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