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宣传】用百变面团塑造非遗传承之路
发布日期:2022-04-29 14:48 浏览次数:

出生于艺术世家的石洪令,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家面塑第七代传承人,“小巧手儿童面塑”课程体系的创设者,山东艺术学院非遗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站长,泰安市泰山面塑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民进会员,泰安市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泰山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曾获“民间艺术大师”“泰山文化人物”等称号。对面塑的热爱让石洪令不停地深钻细研,不断创新,在非遗文化传承上砥砺前行。

图片

泰安石家面塑,始于清末,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了。石家面塑精巧逼真,制作时以面粉为主料,调成不同色彩后,通过揉、搓、迭、捻等多种手法塑出基本形态,再用简单的工具进行剪、点、捏,使其特点突出、气韵尽传。成品面塑风格多样,有的古朴自然,以拙见秀;有的细腻精巧,惟妙惟肖;有的则运用夸张,大胆变型,匠心独具,自成一格。


非遗传承中求新:小面团做出“大名堂”

就如石洪令的性格一样,她的面塑作品也是灵动、形象、活泼、可爱。一团普通的面在她的手中,眨眼间就会变成一个栩栩如生的面塑孩童。她技艺精湛,制作的微观面塑——一个立在菩提壳中的翩翩起舞的少数民族女子形象,人物虽不足两厘米高,却面容生动,手法细腻,从头饰到衣褶都纤毫毕现。

图片

不仅仅有微观面塑,巨大尺寸的作品石洪令也照样可以。她曾与5位大师和40个学员用了半个月的时间制作了高约两米的面塑作品——《牡丹与孔雀》。这件作品以一根木雕为基座,上坠牡丹花叶,两只孔雀立于枝头,造型高雅,意境深远,引得观众惊叹不已。为何用面做出的孔雀羽毛能如此栩栩如生呢?原来是石洪令和同伴一起“想的招儿”——她们将卫生纸打成浆并加入了棉绒这种特殊材料,想法大胆,技艺精湛,整只孔雀处理的细腻而到位,尤其是近观尾部片片翎羽,好似在随风飘舞,十分生动。图片  图片

近年来,面塑作品也以绿色环保、实用性的功能逐渐融入到了人们的生活中,如可食性面塑开始进驻一些沙龙、派对等聚会活动;面塑的材质和立体的手法可用作家居影视墙的设计制作等;面塑作品的题材也从一些传说故事和经典人物逐渐向大众群体喜闻乐见的题材转变。敏感的石洪令也注意到了这一点,她创作的多肉等微缩花卉系列、蓝精灵人偶系列、喜羊羊等动物精灵系列的作品,吸引了上至百岁老人,下至两岁孩童的喜爱。面塑这一传统艺术也在这各类人群的口口相传中蔓延开来!


坚守:授人以渔拔“穷根”

多年的艺术创作和传承实践,石洪令积累了丰富的面塑教学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完整的面塑培训课程。

为了弘扬面塑艺术,2000年起,她先后在泰安市、区各大幼儿园、小学等创设“小巧手儿童面塑”课程体系,传授民间面塑。在20多年的时间里,她培训出很多优秀的面塑教师;通过“泰山石敢当”等主题策划,引导孩子们了解泰山文化;并把面塑文化带到了各大城市和新加坡等国家,为传承、保护、推广面塑艺术做出了很大贡献。

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2017年,石洪令联合泰安市面塑艺术家们成立了泰安市泰山面塑文化艺术研究院,同年9月,山东艺术学院非遗研培基地泰安工作站也在此建立。这下她的面塑手艺终于在学校以外的地方有了用武之地。她先自费买材料,发动研究院的艺术家们一起,走访慰问泰安慈恩养老中心等,向老人传授面塑技术,帮他们在晚年找到新爱好。图片 

石洪令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坚守创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2021年,泰山区人社局主动联系石洪令,推荐她申报泰安市首席技师。“平时没事就喜欢研究作品,对人才工程选拔、尤其是材料整理提报方面还真是不太了解和擅长,多亏了区人社局的宣传和指导,让自己有了在更高层次取得更大收获的机会。”石洪令介绍说。在泰山区人社局工作人员的支持帮助下,石洪令从数十名人选中脱颖而出,顺利获评2021年度“泰安市首席技师”。

石洪令一直在传承之路上砥砺前行,坚守着传承的使命和责任。二十多年来,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面塑传承人和老师,将泰山面塑传播到了新加坡、加拿大等国家,不仅宣传推广了泰山面塑,更为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出积极贡献。


信息来源: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