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层调解破劳动争议 诉源治理促发展大局
——肥城市边院镇打造金牌劳动争议调解组织
近年来,边院镇党委扎实推进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建设,推动劳动争议调解诉源治理,心贴心听民声、零距离解民忧,实打实推动发展。
1高标准建平台,打造调解“主阵地”
聚焦“四化”提升,打造过硬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一是建设“标准化”。先后投资12余万元,打造了占地70㎡的标准化劳动人事争议调解中心,严格按照“五有”标准(有明显标识、有基本设施、有工作制度、有规范记录、有活动经费),全面推进工作室标准化建设。二是服务“专业化”。培训严要求,全面提升缓解矛盾服务群众软实力。采用“岗前培训”、“以岗带训”、学习培训会、专家远程培训等方式,帮助工作人员学习法律法规,了解劳动合同履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办法,不断提升调解员调解技能和工作效能,打造专业过硬调解队伍。三是编排“科学化”。结合劳动争议调解职业优势、个人特长,以及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居住实际,每个社区明确一名劳动争议负责人,每村选出一名劳动争议调解联络员,从而实现镇、社区、村齐抓共管,上下联动,确保信息通畅,高效配合,真正做到争议早了解、早介入、早解决。四是调解“多元化”。建立“党委领导、多方参与、优势互补、调解优先、司法终局”的多元纠纷解决机制。当调解不能时,积极引导当事人寻找其他的维权途径,充分发挥“大调解”机制作用。
2常态化抓服务,架起为民“连心桥”
以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为阵地,开展法律知识宣讲、群众接访、便民服务等活动,全面提升劳动争议解决的时效性、针对性、便捷性。一是广泛宣讲助民知。积极运用各方资源加强劳动者的法律知识体系架构,帮助劳动者能在调解工作前中后各阶段避免处于被动,防止劳动者误入用工陷阱。定期借助挂职第一书记与选调生力量联络泰安市中级人民法院干警开展送法下乡活动,将有关用工合同、损害赔偿、保留证据等知识进行讲解与问题解答,增强劳动者保护个人利益的能力。二是规范接访解民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制定各项工作流程,制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5项制度,明确“登记—接待—处理—反馈—归档”工作流程,建立健全有关记录、台账和资料整理存放机制,完善调解工作文书和调解程序,听取群众意见建议,记录工作台账,明确处理意见。工作室建立以来,共开展驻室接待150余次,接待来访群众440余人,解决问题65件。三是深入一线暖民心。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确定每周四为劳动争议调解接待日,安排调解员进社区,深入一线,现场办公,为社区群众提供政策咨询、法律帮扶等便民服务,让劳动争议调解专长或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截至本月,累计开展87周,服务群众达930余人次。
3全方位强保障,释放活力“提质效”
从队伍、经费、考核三个方面持续加大对工作室投入力度,全面激发工作活力,推动工作提质增效。一是配强队伍“有人干”。党工委高度重视调解工作室队伍建设,选择2名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抗压能力强的“90后”干部专职从事调解工作,1名经验丰富的中层骨干主持全面工作。村、社区均配备负责人,负责劳动争议调解与群众之间的日常事务、联系沟通等。二是配足经费“有钱干”。划拨专项经费6万元,重大事项“一事一议”,为顺利推进劳动争议调解落实提供强力支持,为劳动争议调解工作室建设和运行提供有力保障。三是强化考核“有劲干”。把劳动争议调解纳入机关干部考评,对承担此工作的干部进行量化评分,并与年底绩效挂钩,将村级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纳入年底考核,以考核促落实,充分调动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积极性,推动履职尽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