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泰安人社
近年来,泰安市人社局聚焦主责主业,突出目标导向、问题导向、责任导向,持续推进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和流程再造,积极探索服务企业新路子,稳定和扩大就业,推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全覆盖开展政策宣讲,保障劳动力市场规范有序,提升全市人才流动便利度,增强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全力打造优化营商环境“人社模式”。
一、劳动力市场监管 1.“三类柜员”, 实现“一窗受理、一站服务、一次办结” 创建窗口综合柜员,实现即时办结事项达到83%,缩减办理时限50%以上。创建电话综合柜员,一个电话简便办。创建流动柜员,先后对接服务企业1044家,解决用工5790人次。 2.泰山“集结号”, 实现“一条龙”就业服务 搭建创业就业交流服务平台,率先推出泰安人社“双创”服务平台—泰山“集结号”,重点打造“就业、创业、培训”三大模块,实现全天候、全过程、全方位“一条龙”“一站式”综合服务。 3.“九女峰返乡”, 探索农民工创业园运营模式 泰安市岱岳区以“九女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铺开就业创业,吸引120多家社会资本参与,7.9万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年人均收入2.6万元,实现农业的增效、农民的增收、农村劳动力的就近就地转移就业。 4.“建安品牌”, 推动高质量转移就业 肥城市充分发挥“建安之乡”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推进高质量转移就业。目前建安从业人员达13万人,人均年收入8万多元,实现就业创业新发展。 5.“五大员”公益性岗位, 巧解就业难题 东平县开发保洁保绿、村级扶贫专干、林木养护、日间照料、社区服务等“五大员”公益性岗位。截至目前,累计开发2120个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困难人员2311人次,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3000余万元。 6.“一条龙”监管, 打造根治欠薪新模式 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监管,打造根治欠薪“一条龙”监管新模式。今年以来,银行先后为756个项目代发28亿余元,平台银行代发率100%。组织开展12次“拉网式”“地毯式”督导,整改问题1300余条。 7.“2乘4”合作, 创新探索校企培养新模式 强化政企直通、校企互惠、产教融合,形成激活校企“双主体”,打通教育链、人才链、融合链、产业链“四链条”的“2乘4”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目前校企合作项目346项,为企业培养储备人才过万人。 8.“1+5”行动,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实施“1+5”专项行动,打造“和谐同行·安如泰山”和谐劳动关系泰安品牌。将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训纳入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在全市范围内培训1920名劳动关系协调员,培育建成各类协调劳动关系社会组织32家。 9.“零距离、保姆式”, 开启企业全方位服务 启动人社干部包保企业办法,“一对一”“人对人”“点对点”,做好企业的“招聘员”、“服务员”、“协调员”、“联络员”、“信息员”。截至目前,泰安市人社系统328名人社服务专员包保全市2114家中小微企业,对接服务3万余次,解决求助问题316个。 10.庭审观摩, 有效预防减少劳动争议 邀请108家企业的116名代表参加劳动争议案件庭审观摩活动,参与庭审旁听,零距离宣传劳动法律法规。今年共向企业发放仲裁建议30余条,累计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上千次用工指导及服务。 11.跑出“加速度”, 劳动人事争议案件处理提速增效 简化仲裁办案流程,简单案件当日立案、当日组庭、当日确定开庭日期。健全完善立案、审理、裁决等一整套要素式办案流程体系,结案时间缩短20%以上。开通网上仲裁庭,设立农民工工资速裁庭,快速高效处理争议案件。 12.“零跑腿”, 职工“退休证”进入数字化时代 依托“爱山东”App、省集中系统等平台,退休人员无需再提供照片、退休审批表等材料,自动生成电子退休证,真正实现退休证办理“零跑腿”。 13.“全程网办”, 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实现“零跑腿” 全面完成95219份流动人员人事档案信息采集上传,建立流动人员人事档案基础信息库,实现“全程网办”、“全省通办”。 14.“三口合一”, 打造社保就业劳动关系“一张网” 推行社保就业劳动关系“三口合一”,通过一个入口,实现“合并办理、一次登录、一次办结”,全程线上办理。截至目前,通过“三口合一”完成企业合并办理增减员申报6.5万人次。 15.“就业泰安”, 开启就业线上新渠道 上线“就业泰安”官方抖音号,关注用工求职需求,时时发布招聘信息,解读就业创业政策,开辟就业线上新渠道。自上线以来,发布各类抖音小视频,浏览量达15万人次。 16.“以案说法”, 指导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权益 组织开展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专项指导,采取“以案说法”的形式对新就业形态权益纠纷典型案例进行讲解,指导平台企业准确理解政策。 二、人才流动便利度 1.“双融双促 四+攻坚”, 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 全面开展企业技能人才自主评价,探索形成了“双融双促 四+攻坚”自主评价考核模式,兑现落实薪酬待遇。 2.“政策找人、无形认证”, 服务事项进行流程再造 探索建设“人才金政服务平台”,自动比对、自动审核,实现人才引进津补贴发放工作的“政策找人、无形认证”。截至目前,共计发放津贴补贴2095.8万元。 3.“海纳英才”, 开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 先后开展“海纳英才计划”等多项高层次人才引进活动,吸引和储备更多高层次人才来泰创新创业,共引进各类人才174人,通过海纳英才计划引进4名博士。 4.“直通车”, 打造企业专技人员职称评审“快车道” 健全完善我市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制度。截至目前,我市通过“直通车”制度获评职称的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达1500余人。 5.破解难题, 畅通事业单位工勤人员晋升渠道 充分赋予事业单位用人自主权,指导单位根据工作需要设置工勤岗位、开展考核评定、组织岗位竞聘,工勤人员“有证无岗、有技无岗”现象得到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