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华社《高管信息·山东》第 263期刊发文章:《肥城打造“建安品牌”高质量转移就业》,该文介绍,肥城市充分发挥“建安之乡”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遇,加快建安业转型升级,通过打响“大品牌”、延伸“全链条”、营造“心环境”,推进高质量转移就业。目前,“肥城建安”已成为肥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的“品牌”和“名片”,全市建安从业人员达13 万人,人均年收入8 万多元。以下为文章详情:
肥城打造“建安品牌”高质量转移就业
新华社信息济南讯 位居山东省建筑业“十强县”前列的肥城市,充分发挥“建安之乡”品牌优势和产业优势,抢抓全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机遇,加快建安业转型升级,推进高质量转移就业。目前,“肥城建安”已成为肥城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增收的“品牌”和“名片”,全市建安从业人员达13 万人,人均年收入8 万多元。
打响“大品牌” 广开就业渠道
肥城是闻名全国的“建安之乡”,有13 万建安大军。2020 年,肥城建安业完成总产值724 亿元,实现税收24.9 亿元,逆势增长38%,位居全省建筑业“十强县”首位。截至去年底,全市建筑安装企业发展到162 家,施工遍布全国31 个省市自治区及俄罗斯、以色列等36 个国家和地区。
去年以来,肥城立足“肥城建安”品牌产业,制定出台了《促进建筑安装业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从资质晋升、财政贡献、优质工程、人才引进、评先树优、土地供应保障等方面,对建安企业进行扶持,先后为170 余家次建安企业发放稳岗返还850 多万元,以建安产业的稳定带动就业整体形势稳定。数据显示,近年来,肥城根据建筑企业财政贡献、资质晋级增项等情况,奖励扶持资金近6 亿元,建设用地、配套费减免达到2 亿多元。
肥城市加快建筑业建链、补链、强链,全面推进建筑业设计施工一体化,支持承包企业向专业化、技术型方向发展,培育模板脚手架、装配式建筑等高端产业,全力打造集成化、系统化、规模化建筑产业集群,培育千亿级支柱产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为鼓励企业集聚发展、抱团成链,肥城市拿出千亩土地,投资68 亿元在城市核心区规划建设打造全省首个建安企业总部集聚区,在企业用地、建设等环节提供优惠支持,搞好人才公寓等配套服务,打造政策“洼地”、服务“高地”。总部园区吸引了一批资产规模大、资质等级高、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建筑企业集聚落户,目前已有40 家企业入驻,建筑业集聚发展的高位平台初步成形。
“市里不仅提前布局建安技术和后援保障,还采取政策支持、法律援助、人才引进等措施,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和困难。”山东军辉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李军英说。
2019 年全国建企中标百强中,根植肥城的山东军辉、山东益通分别包揽了冠亚军;全省建企中标百强中,落户集聚区的肥城5 家建安企业分居前五位。
为扶优培强,肥城每年评选表彰奖励建筑业综合实力企业10 强、最快进步企业10 强,重点培植扶持,同时支持建安企业向“专、精、特、新”发展,鼓励建筑业企业做大做强,对晋升特级资质企业奖励扶持1000 万元。目前,全市一级资质、二级资质企业分别达到20家、51 家,汇聚高端人才近2000 人。
延伸“全链条” 夯实就业基础
为全面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激发“肥城建安”内生动力,肥城市公共就业和服务中心树牢开放理念,因势利导,协调全市各部门瞄准产业高端,打好稳定促进就业主动仗。
——打造转移就业“制高点”。肥城市鼓励建筑企业以产权为纽带,通过联合、重组、兼并、股份制等形式做大做强,鼓励从业人员入股。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持续加大投入、创优夺杯,建设精品工程、打造自主品牌。目前,肥城市有2 家企业跨入中国建筑业500 强,4 家企业进入全省建筑企业综合实力30 强企行列,2 家企业进入全省民营经济百强、8 家企业进入泰安市民营经济50 强。
——铺设转移就业“便民路”。肥城市每年定期举办“春风行动大型招聘”“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积极组织成建制输出,为建安企业发展提供人力人才保障。发挥建筑业协会作用,强化跟踪服务,成建制组织外出施工,实施基地化管理,形成对外整体优势;融入“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企业利用股份合作方式,参与国际工程承包。
——构建转移就业“安全岛”。肥城市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快管理方式创新,通过压缩管理半径,再造管理流程,加强总部对项目部的管控。积极引导建安企业参加“创客训练营”,召开全市建筑业规范发展会议,举办“桃都讲坛”,请专家来授课;以中建三局、中建八局为标杆,带着企业走出去学习,提高企业规范化建设水平。
——筑牢转移就业“根据地”。肥城市公共就业和服务中心鼓励企业多元化经营,从房屋建筑单一经营模式,向市政、交通、水利、电力等工程领域拓展。拉长产业链条,进军建筑产业链上游业务,向勘察、咨询、设计等非施工领域延伸价值链。支持有条件的建筑企业拓宽经营范围,中国模板脚手架产业园、鲁泰绿色建材产业园等一批延链补链项目落户肥城,加速建安产业“全链条”延伸,全力打造劳动力转移就业的“家园”。
数据显示,目前,以农村富余劳动力为主的肥城建安从业人员达到13 万人,“千亿级”产业每年带来的“百亿”量级收入,带动了当地老百姓增收致富。
营造“心环境” 精准就业服务
“数字建安”替代“瓦刀锤头”,需要强化技能人才培养。肥城市公共就业和服务中心整合全市职业培训力量,大力实施“蓝领”提升计划,依托泰山技师学院,对接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人才培训。去年以来,肥城市先后8 批为36 家建安企业发放以工代训补贴680 万元,先后把960 名技术人员和项目经理送到省内外的一些大专院校进行深造。目前,全市建安行业拥有一级建造师305 人,二级建造师2100 人;建筑专业技术职称2.99 万人,行业技术持证上岗人员达7.23 万人。
肥城市行政审批服务部门把推动建安行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内容,聚焦企业关切,主动靠前服务,在政务大厅开设“建安行业绿色通道”,每个窗口明确一名首席服务官、设置一个帮代办专窗,全力为建安企业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肥城市政法部门叫响“建安企业发展、政法保驾护航”口号,紧盯制约建安企业发展的法律难题,在建安总部集聚区成立“政法服务先行区”。先行区成立短短几个月时间,快速受理、高效办结建安企业涉法案件87 件,解决、指导企业法务难题100 余个。
“去年我们集团签订了1.8 万份合同,每天有六万余人在岗,且大多在外地工作,发生纠纷是常有的事。如今政法服务先行区可以快速处理问题,解决了我们的后顾之忧。”李军英说。
肥城市各级各部门对建安企业家队伍“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对贡献突出的企业家优先推荐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邀请纳税过亿元的企业家在主席台就座。2020 年全市经济工作会议,受邀坐上主席台的14 位企业家中有7 位来自建筑行业。“让我们在主席台就座,这一举动很暖心。企业也有了更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兴润建设集团董事长李云岱说。
目前,肥城全民关心、支持、尊重建安企业家的氛围愈加浓厚,从事建筑行业人员的归属感、荣誉感和自豪感倍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