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扎根故土 带动乡亲致富——记“80后”返乡创业圆梦人薛丽娜
发布日期:2022-03-10 16:09 浏览次数:

安静怡然、干净整洁的马庄镇,坐落在的汶阳平原,地处“汶阳田”腹地,是全区唯一的纯平原乡镇,农业生产条件优渥。这里有历史悠久的南寺、西寺,美丽的大汶河由此向西流淌,这片充满灵性的沃土,正是“80后”大学生薛丽娜魂牵梦萦的故乡。14年前,从中国农业大学毕业的薛丽娜和男友李宁放弃了大城市优越的工作环境,怀揣着创业梦想和对家乡的眷恋,回到故乡种地创业。

薛丽娜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她的父亲薛传谦研究农业生产技术37余载,是岱岳区马庄镇农技站的“老农技”。别看薛丽娜是个女孩子,但从小生在地里、长在地里,刨过地、打过场,骨子里就流淌着“农民的基因”,也正是源于这样一份对土地、对农民的热爱,她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入了农业领域的顶尖高校——中国农业大学。

临近大学毕业,薛丽娜忐忑地给自己的男朋友李宁打去电话,告诉他自己决定回家乡“当农民”的想法。本以为不被理解的她,却意外得到了男友的支持。“广大农村,大有可为。咱们学的又是这个专业,正好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干一番事业。”男友不仅支持薛丽娜的决定,甚至愿意与她一起回乡“创业”。面对亲朋好友的不理解,看看农村落后的现状,薛丽娜并没有退缩。

万事开头难,创业伊始更是困难重重,薛丽娜夫妻二人白手起家,与所有创业者一样,遇到了创业初期最难的三件事——没钱、没人、没方向。就在这个时候,党委政府的扶持给予薛丽娜夫妻走下去的信心。“镇人社所和区人社局的工作人员主动联系到我们,了解到我们创业面临的困难,先后帮我协调区农业、市场监管局跑完了合作社和小微企业的公司工商注册手续,又帮助我开设公户,为员工缴纳了社保。”薛丽娜回忆。

“这么多年创业走过来,切身体会到困难太具体了。每到合作社夏收秋收都是用工高峰,工人太难找了。尤其是去年秋收时节,连续降雨,机收设备进不了地,只能用人工秋收,镇人社所所长李文娜听说后主动联系我帮忙招到了工人,完成了秋收。”薛丽娜说,“李文娜所长和我也是老朋友了,一有困难最先想到的就是她。没人帮我们招人,没钱帮我们申请小额创业担保贷款,创业瓶颈期时,她推荐我免费参加全市创客训练营,让我结交更多的创业同路人,打开思路,重新明确了前行的方向。”

“自古文明膏腴地,齐鲁必争汶阳田”。马庄镇丰沃的土地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良好条件。借助土地优势,夫妻二人积极探索开拓新路径,在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上下功夫,他们建立了科技试验示范基地,与中国农科院、山东农业大学及省农科院和泰安市农科院合作,推广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2017年,基地引进、推广农作物新品种30多个。优质品种带来丰收,经市农科院高产攻关测产,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小麦最高亩产达到802.5公斤,为我市历史最高,经岱岳区农业局测产,玉米亩产达到850公斤,位居全市前列,为全市的粮食生产作出了积极贡献。

得益于返乡创业帮扶和人才回引等政策红利,薛丽娜创业之路越走越宽,经过十多年的努力,薛丽娜夫妻二人创办的岳洋农作物专业合作社已从起步时的几人,逐渐发展壮大到目前的268户社员,经营土地1300余亩,承接的多个项目都取得了成功。夫妻二人在实现职业理想和推动乡村振兴、带领农民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中国人要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而且要装自己的粮食。下一步,我们将着力做好粮食安全生产,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培育本土小麦优良品种,提升智慧农业农机装备,同时,积极引进乡土技能人才,提升农作物‘汶水良田’示范基地,努力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在薛丽娜看来,现在各方面政策都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新优势,这也更加坚定了她回到农村的初心和为民服务的使命。

乡情不泯,根在情在。用青春扎根基层,用奋斗诠释梦想,不仅需要仰望星空、大展宏图的情怀,更需要脚踏实地、潜心笃志的魄力,我们欣喜地看到,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回到故土,为家乡建设出一份力,为乡村振兴出一份力。如同薛丽娜说的那样“做一名职业农民是体面的、有前途的,有梦想有魄力的年轻人,欢迎回家!”


信息来源:泰安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闭
打印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