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九(月)银十(月)”,是人才招聘旺季。
就在前几天,“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跨省开进了南京,抢抓高校毕业生秋招“黄金期”,由此也拉开了山东面向省外高校2023届毕业生引才活动的大幕。
在当前,克服疫情影响,组织一场线下招聘会是颇费周折的。这样的跨省组团招聘,难度更是可想而知。
迎难而上、积极作为,背后是山东抢占人才引进先机的紧迫感,和对青年人才的孜孜以求。
一
青年什么样,未来什么样。
在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人才是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源头活水”。
说到底,一个地区、一个城市发展的竞争力,取决于有活力的年轻人、有创造力的青年人才。
从2021年开始,山东实施了一项堪称重磅的人才计划:“万名博士、十万硕士、百万大学生”来鲁留鲁就业创业计划。
任务完成期限,是两年。
从数年前开始,全国各地争抢年轻人才的“抢人大战”如火如荼,作为人口大省的山东靠什么突围?这项清晰地设置量化指标的青年人才招引计划,是责任状,更是求贤贴。
9月15日-16日,“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2022年秋季活动在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启动。
目标之下,“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这项自2013年开始举办的活动,已经成为山东面向省外知名高校引才的闪亮名片。最初,人才直通车开往的是北京,到现在,已经连续9年到清华大学、连续4年到北京大学举办活动,面向两校同步开展选调生定向招录、省级专场招聘等。有一项数据,证明了活动成效:2021年北大、清华两校来鲁人数较三年前增长103%,均再创新高。
外界评价山东,有这样一个标签:盛产“学霸”。作为一个不折不扣的生源大省,2022年,山东省报名参加高考考生达到了86.7万人。山东籍考生不论是考大学还是考研,战斗力都不容小觑。就拿南开大学来说,山东籍的同学占比很高,过去三年山东籍毕业生占全体毕业生将近10%。
留心的人们可能注意到,这些年,山东走出去引才的脚步越来越快,目标也越来越聚焦。从北京到天津,从北上哈尔滨、长春、大连到南下上海、武汉、成都、南京,再到西进到西安、兰州等地,人才直通车瞄准山东生源集中地、“双一流”高校集聚地,划出了一道“东进南拓西联北扩中优”的引才轨迹。
不惟人才直通车。邀请名校师生参加“山东城市行”活动,举办优秀大学生就业创业“泉城行”训练营、百所高校千名博士青岛行、上海名校日照行和临沂行……通过“请进来看”和“坐下来谈”等体验方式,山东优势在毕业生中口口相传。
努力打好“精准引才”这张牌,山东2020年“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来鲁实现了倍增。
二
出生于1993年的A,是一位清华大学硕士毕业生,专业方向是软件工程。2019年,通过山东省名校人才直通车清华大学的活动,他与我省一家科创型公司“相遇”。当时,A已经收到了一份年薪很高的留京Offer。从公司副总到董事长,经过多轮真诚地地交流,A了解到了这是一家人工智能方面的企业,是自己可以发挥专业优势的理想平台,且公司高度重视人才,毅然决然投入到了公司的“怀抱”。
经过三年时间成长,29岁的A从一线软件开发做起,一步步成为公司的副总。
这是笔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的一个真实的例子。
宇宙的尽头是考编?名校生青睐北上广?A的选择,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答案。
招引年轻人,要从了解年轻人、读懂年轻人开始。
一家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芯片制造现场(来源:大众报业集团)
经济学者何帆在《变量》一书中,提出了一对概念:“贫穷动力”和“嗨动力”。他认为,90后和00后的年轻人,在很多想法上迥异于60后、70后和80后。从60后到80后,大体上都是一代人,这是经历了高速经济增长的一代。这一代人的驱动力是“贫穷动力”,而90后和00后已经感受不到生存的压力,他们的驱动力是“嗨动力”。
数不清的崭新行业随着时代的进步正不断涌现,摆在以90后为主力军的年轻群体面前的是更为多元化的职业选择。而多元的选择,也让这一代年轻人展现出“不同”的自我价值。
笔者曾经与一些人力资源方面负责人交流过,现在大学生选择工作看重的到底是什么?
其中一个,是成长性。
这种成长性,来自于事业和平台。成长空间上,是否能接触到专家大咖?会有独立带项目的机会吗?工作氛围是否有包容性和激励创新?
平台与人才之间,需要相互尊重、相互合拍、相互成全。
如今,山东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2.89万家,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48.09%。山东夯实创新发展的基石,为青年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宽更长的赛道。
创新平台,是山东吸引年轻人的第二张牌。
日前,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山东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推动重大创新平台建设。不管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还是技能人才,更加高效率地、市场化地与当地创新资源相结合、被平台赋能,其所迸发出的生机活力与十足后劲,将会难以估量。
三
一个地方用什么永葆对人才不可抗拒的吸引力,是需要思考清楚的重要命题。
城市对人才的渴望,不能停留在“抢过来”,而应该是营造人才“抢着来”的环境。
依赖好的制度供给,建立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是山东一直以来的坚持。在“人才兴鲁”战略之下,山东各级升级提标加大政策保障力度。
“滴,人才卡”。在济南公交上,你一定听到过这种提示音。笔者一位年轻同事,是硕士研究生,去年买房收到了10万元的购房补贴。
泉城人才公交卡(来源:齐鲁晚报)
淄博市实施二十万大学生集聚行动,对新引进的大专生、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分别每月给予500元、1000元、2000元、4000元生活补贴,连续支持5年。升级后的“淄博人才金政50条”,受到了用人单位和青年人才的热烈欢迎。
开放的政策折射城市对人才的渴求,又与奋斗的青春形成呼应。
在青岛,“按薪定才”已经不是新鲜事。青岛对企业给予人才年薪达到120万元、80万元、50万元的,分别认定为B、C、D类高层次人才,对应享受各类人才支持政策。以企业为主体,青岛累计认定30余名“无头衔、无称号”的实战型人才。
在山东省农科院,成果转化同科学研究一样,也是主责主业,人才一样可以凭此评上职称。
学历不高,但是营销方面是个“天才”,这是不是人才?
说不出高深的大道理,但是有一手“绝活”,这样的产业工人是不是人才?
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真正从人力资源角度来看“人才”,会看到不一样的景象。
人才总量能否不断扩大,关键是营造一个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浓厚氛围,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要害,是激活用人主体的活力。
“抢着来”的环境看不见、摸不着。如果试着描述它的样子,笔者借用几位年轻人的话——
“这个城市,懂我们正在做的事。”
“在这里有对得上话的人。”
“舒展成长、舒心生活。”
打好“制度创新”牌,山东不停歇的脚步,显示出愈发清晰的目标。